主题游程

淡水河金色水岸

路线长度
27公里
适合对象
三五揪好友 乐活健身族 康健银发族 家庭亲子族 情侣夫妻档
挑战指数
1级

台北四周围绕著山丘,整个盆地是由淡水河系与平原所构成,这个城市是依著淡水河系而发展,不管是早年先民的引水灌溉、水路运输,到如今的观光休闲,都跟著这条母亲之河密不可分。

想要透过自行车认识淡水河沿途风光,可以由曾经为台北城门之一的北门为出发点,先进入大稻埕,看看这个淡水开港迄今一直都是商旅鼎盛的老街区,再进入淡水河岸的大稻埕码头,顺著河滨自行车道,想像自己与曾经在河道上往来的戎克船一般,载著满船的茶叶往淡水港口前进。

来到社子岛彼端的基隆河与淡水河汇流处,展望大屯山系倒映在宽阔的河面,以及对岸旁的当地信仰中心-关渡宫,这时不急著往淡水,而是先借由社子大桥、关渡大桥两座漂亮景观大桥来到八里左岸,再由八里渡船头人车同行搭上渡船,就像当年外商旅人搭船进到淡水河在码头上岸。

上岸来到淡水,除了赏游河岸、老街,也可走访先民所建的传统建筑、庙宇,外商或传教士遗留的洋楼、教堂,甚至是殖民统治者的日式建筑,透过这些时代所留下的痕迹更认识这个小镇,最后,在码头边啜一口咖啡,在黄金夕阳下为自己留下身影,结束这次美妙的行程。

路线规划

台北府城北门 → 大稻埕 → 河滨自行车道 → 关渡宫 → 八里左岸 → 八里渡船头 → 淡水码头 → 淡水老街 → 红树林自然保留区 → 红树林捷运站返程

漫游大稻埕

「大稻埕」不仅是百年商场,也是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之地,巷弄间别具风格的文创小店深受年轻世代喜爱,新兴文创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交融激荡,邀请旅客一起走进老埕巷弄,散步在台北历史街区,感受大稻埕巷弄的生活日常与新旧融合的生命力。

  • 大稻埕码头

    大稻埕原是平埔族的居住地,因万华(艋舺)同安人发生激烈的械斗,造成族人移至大稻埕定居,开始大稻埕淡水河旁商店和房屋的兴建,淡水港开放后,大稻埕在刘铭传的治理下成为台北城最繁华的物资集散中心,以茶叶、布料为主要贸易交易,当时的延平北路及贵德街一带便是商业活动的重心,也让大稻埕早年的历史多采多姿、令人回味。
    大稻埕码头位于淡水河畔,现今五号水门处(环河北路、民生西路口)。大稻埕的发展历史,与大稻埕码头有著密切的关系,淡水开港通商,外商洋行纷纷到此开设商号,促成大稻埕往后的繁华。现今虽然码头功能不复当年,但已转型为民众休闲游憩的去处。
    近年来大稻埕码头除了迎节庆放烟火之外,沿岸并辟建自行车道,民众可以悠闲骑单车享受河畔之旅,同时欣赏大稻埕的古意景致。

  • 迪化街-年货大街

    一向以办年货闻名全台、一般所熟知的迪化街,最早有商店出现,是在西元1851年。两年后,艋舺地区的泉州同安人在迪化街纷纷建起商店,形成「中街」。到了日治时期以南北杂货、茶行为主,之后米业和布匹、中药等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。之后随时代演进,街景、房屋的外观有极大的改变,从朴实的闽南式店舖繁复华美的巴洛克式装饰,逐渐演变成今日风貌。
    二战后迪化街持续作南北货、中药和布匹批发商集中地,至今仍是这三大行业中最大的批发零售市场,是台北市现存最完整也最具历史意义的老街。迪化街不但是大稻埕最早的市街,而且从清末至今,都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,一直保持旧日的风貌和活跃的商业活动。
    走进迪化街彷若走进历史的长廊,许多商家样貌都保有「大正时期」的巴洛克式装饰建筑。自清末一路演变,少有人不知道这里是台湾南北货、茶叶、中药和布匹的批发货集散地,迪化街的确勾勒出台湾商业发达史的初貌。迪化街店屋,属于长条形连栋式店铺,门面不宽,屋身则幽长深邃,以便兼顾商业和居住的功能,是清代台湾商街的典型。

  • 台北霞海城隍庙

    在西元1853年,艋舺移民发生激烈群架,同安县人失败,就在火焰中抢出霞海城隍爷金身,退到大稻埕,在1859年建立霞海城隍庙,并以此庙为大稻埕的信仰中心。
    霞海城隍庙规模不大,虽香火鼎盛、信徒很多,但一百多年来依然保持原貌,没有扩建。因为城隍庙所在地是中国风水上的「鸡母穴」,假如轻易翻动,就会破坏巢穴,使地方不安,所以信徒都不敢随意翻修。进到庙里,可以看到很多神像,呈阶梯状由上往下排列。在正龛中,供奉的就是城隍爷。在古代,「城」是城市、「隍」是护城河,所以城隍爷是护城河内的地方守护神,掌管人间的善恶功过、阴间的鬼魂行踪,可以让信徒心存善念,不敢做坏事。

漫骑蓝色公路沿岸

淡水,一个充满历史的小镇,是台湾北部最早开发的港口,商旅船舶的热络景象虽已不在,但走在淡水街道上,一座座洋式、闽式、日式的旧建筑,仿佛都在诉说著小镇的悠悠往事。

走在老街旁的林荫步道,令你更亲近淡水河岸,累了就坐在咖啡座椅区、观潮湾休息。散步到小渔港附近时,可以看到八棵百年榕树,经常吸引游客驻足、垂钓。淡水暮色是许多到此一游的旅人最美丽的期待。一到傍晚,渡船码头边聚集著等待的人群,落日余晖映照水面,衬著渡船归人的远影,一片河光山色,煞是醉人。

  • 关渡宫

    关渡宫约在西元1661年创立,主祀妈祖,是台湾北部最古老的妈祖庙,右边是一个约80公尺长的古佛洞,出口可以欣赏河口风光。沿山坡辟建的后山公园,亭台楼阁林立,远眺淡水河、观音山视野极佳,而后山公园停车场旁的河畔隄防,更是乘凉、散步、聊天的好去处,红树林沼泽近在眼前,偶有水鸟飞过,惬意悠闲。

  • 八里左岸

    八里区早期因为有丰富的渔业资源,和可耕种的河滨平地,很早就有原住民居住于此,其后成为移垦的据点,并为淡水河口最早发展之商港,后因港口淤积而没落,但也因此保留浓厚的人文气息及丰富的自然资源,和淡水河右岸各自呈现不同风貌,成为近来热门的观光景点。
    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有:可供乘凉歇息的老榕碉堡、适合骑自行车兜风游赏淡水河风光的左岸公园、假日常有户外表演活动的左岸剧场、可供登高望远的左岸会馆,以及保留有原住民珍贵文物的十三行博物馆。
    此外,渡船头附近的小吃点心也值得一尝,游玩之余,可以品尝各种特色小吃,大快朵颐;八里左岸各景点间,近年来陆续开设许多富有情调的咖啡馆,供游客悠闲地喝杯咖啡或品尝美食,也是另一种绝佳的选择。

  • 淡水老街

    拜访淡水,徒步悠游是不错的赏玩方式,老街上零星可见一些局部保留旧建筑趣味的屋舍,加上古董艺品店林立,更显其古朴风味。沿街可欣赏精雕细琢的石艺、木雕作品,店家细心收藏多年的古董文物,飘逸优雅的诗词字画,以及各色装饰艺品。

  • 淡水红毛城

    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红毛城可说是淡水最耀眼的古迹建筑。1629年西班牙人侵略淡水,为巩固其在北台湾的殖民事业,遂在此建「圣多明哥城」为基地;1642年,荷兰人驱逐了西人,在旧址重建该城,当时称荷兰人为「红毛」,因此「红毛城」之名也沿用至今。1867年为英国所租借,乃大肆整修,并在东侧建「英国领事馆」,做为官邸。领事馆的红色拱廊、绿瓶栏杆,与红毛城相互辉映,增色不少。

  • 淡水渔人码头

    「淡水渔人码头」是新北市府近期开发成多功能的休闲渔港,拥有美轮美奂的浮动码头及宽广的港区公园,另外并有跨越港区专供行人观景的船形景观大桥。于码头上还设有330多公尺的木栈道,倚靠围栏迎风欣赏著淡水河口的景致,是一种悠闲的享受,傍晚时分的渔人码头更是欣赏夕照的最佳去处之一。

  • 理学堂大书院(牛津学堂)

    「理学堂大书院」,英文名字为「 Oxford College 」(牛津学堂)。1872年到1880年间,马偕博士以露天教学的方式,于路边、榕树下、溪边或是海边传教,因感于创校之重要性,便于1880年返回加拿大之际,筹募款项,回到淡水后便开始兴建学校。「牛津学堂」于1882年落成,是当时教会培训传教、医疗、教育等人员的基地。马偕为了纪念加拿大人的支援,乃以其故乡郡名「牛津」来命名,以示饮水思源之意。牛津学堂颇富传统建筑色彩,采用均衡对称,坐北朝南,同时屋脊立有八座小佛塔,以代替十字架。牛津学堂是当时教会培训传教、医疗、教育等人员的基地。

  • 红树林自然保留区

    捷运红树林站二楼设有「红树林展示馆」,以图片、多媒体等展示方式介绍水笔仔奥妙有趣的「胎生」过程,以及保护区内鸟、鱼、虾、蟹等构成的生态网路。透过馆内大片玻璃窗,可远望介于淡水、竹围间这片世界最大的水笔仔林相。出红树林站后,沿外竿蓁林的50号巷子进入,即可来到红树林沼泽区。有招潮蟹、弹涂鱼等活跃其间,每年9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,还有鹭鸶类、鹬类等水鸟,可说是丰富而便利的自然生态教室。
    沿著淡水河滨的红树林自行车道长2.5公里,只有行人及脚踏车才能进入,通往红树林捷运站的路夹在一片葱葱绿意中,墙上挂著学生画作,地上石板栈道拼贴了创意可爱的自行车图案。一边是绵延无际的海岸和浓密的红树林,一边是疾驶如风的捷运,行在其中,山光水色尽收眼底。自行车道沿线设置观察停留平台,不时可见小白鹭、招潮蟹、弹涂鱼的身影,除了体验河岸好风光,还有解说牌认识自然生态。

注意事项
  • 携带自行车无法由捷运淡水站入站,因此需骑至红树林站搭乘;台北捷运非假日自行车特定时间才可入站,且有部分车站未开放自行车进出,相关规定请参考台北捷运网站。
  • 此路线假日游客众多,请注意骑行安全;八里渡船头、淡水老街附近建议下车牵行。
  • 如果租借Youbike,路线起终站附近皆有站点可租、还Youbike自行车。
  • 如果开车前往,开车携带自行车至大稻埕五号水门堤外停车场组车出发。
  • 路线上之大稻埕、关渡、淡水、八里皆有单车租赁店可供选择。
TOP